活动剪影
10月中旬的北京,天高云淡,位于北京市东北方向的胖龙丽景科技有限公司苗圃基地秋意正浓。此次苗圃疗养就在这里开展。
北京市种苗站邀请白桦、西山晴雪两位老师带领体验者开展苗圃疗养活动。两位老师均是首批通过北京市森林疗养师集中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的专业疗养师。在老师的带领下,体验者化身“试疗员”,近距离接触苗圃疗养。
体验者利用五官来感受自然的声、色、触感、生命力,原来风景如此美妙。
植物文化与身心治愈二者结合,是一套由“养身”、“养气”到“养心”的内外疗法。
疗养活动以苗圃资源为依托,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除了以感官体验自然,胖龙的工作人员还提供了扎染用的天然植物染料,将颜色印上手帕,明黄、浅绿、紫红,手帕上斑斓的颜色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奇,也在每个体验者心里留下美丽印记。
天然植物是扎染的原材料
在前往苗圃路途中,由于大雾,体验团在高速上堵了近一小时。抵达初始,大家脸上都有一丝倦意。随着大雾消散、疗养活动展开,在白桦与西山晴雪的带领下,体验者逐渐融入自然,脸上的疲倦一扫不见。
活动结束后的交流阶段,《中国花卉报》记者听到最多的反馈是:压力减轻了、心情愉快了。
体验者的反馈结果证明,在放松心情、缓解压力方面,苗圃疗养能起到不错的功效。
当然,如疗养师所言,圃内苗木所释放的芬多精、负氧离子等成分,对人的身体健康也有促进作用。
特色何在?
白桦告诉《中国花卉报》记者,森林的保健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树木众多的环境给人舒服的感觉;二是林木释放的植物杀菌素对高血压等病症有改善和治愈作用。“长寿村”所处的位置大多都在绿树抱合之处,这不是巧合。
西山晴雪提到,疗养活动注重利用植物释放的负氧离子实现保健功效,虽无确切数据比较林地与苗圃内的负氧离子浓度,但毋庸置疑,圃内空气质量与有益因子比外界高很多,可以达到养生效果。
同样,苗圃本身的生产功能,也利于其开展疗养活动。
体验者在圃中可以见证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观察叶色变化与果实成长。不同于森林严格的保护规定,苗圃开展动手实操的活动更有优势,如观花、观叶、采摘等,更可设置具有生产特色的体验如修剪、施肥、嫁接等。既达到养生效果,又实现科普功能。对有小朋友的家庭和苗木爱好者来说,不失为好选择。
体验者在林间采摘野菜
利用落叶、落果做成的艺术品
在苗圃开展疗养活动还有一个好处:苗圃由人工经营,可控性强。
比如在森林公园中,为保护植被,许多林地不能进入,一些景色秀美的区域,由于危险而不能前往。苗圃中只要定干合理、除草恰当,游人可轻松地进入林下,沉浸在负氧离子中,彻底愉悦身心。
模式初探?
此次苗圃疗养初探,选择在胖龙开展,原因在于该苗圃的科学经营与管理。
2016年,胖龙被评选为北京市海棠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之前曾听胖龙董事长赵素敏聊过苗圃经营经验,她超前的眼光与科学的理念都让业界人敬佩。今天亲临基地所见,胖龙公司生产的植物在景观营造中能实现四季有景。
因为在苗圃构建时,赵素敏已充分考虑了景观营建的标准。圃内植物搭配有序,蔚然大观。
《中国花卉报》记者观察到,胖龙基地有北美海棠、红枫、槭树等彩叶乔木,有月季、绣球、绣线菊等地被,由于不施除草剂,林下自然生长着蒲公英、马齿苋等野菜。乔、灌、草搭配合理,林间吱啾鸟鸣,无疑是生态完好的小型生态圈。
据北京市种苗站站长姜英淑介绍,自2014年北京市平原地区规模化苗圃项目实施以来,已建成百余处规模化苗圃,其面积、景观与设施均不错,有望达到苗圃疗养水平。但有关苗圃疗养的具体标准与规范,目前尚无明确准则。
胖龙苗圃的管理模式,为想涉足苗圃疗养的企业提供了参考。当然,姜英淑表示,要形成完整苗圃疗养规范模式,路还很长。
未来发展?
2016年,为让良好生态环境为人民提供切实益处,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推进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发展的通知》。林地的养生服务功能正在显现。在政策牵头的大趋势下,相伴兴起了包括疗养型森林公园、森林疗养师和绿色养生食谱等一系列产品。
苗圃疗养,是传统苗木生产向生态服务等第三产业延伸过程中一个不错的方向。
近年来,许多苗圃向游客开放,提供游览观光服务,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并取得了不错效果。所谓疗养,是在观光游憩基础上,添加了保健功能。
姜英淑表示,起步阶段,科学、系统的规范亟待出台,以求为苗圃疗养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保驾护航。“要实现苗圃的游憩功能向科普功能到疗养保健功能的过渡与转化,要针对苗圃特色进行合理设置,充分彰显苗圃个性。”她说。
此外,作为疗养场所,苗圃必然需要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增设与调整。
《中国花卉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地区关于苗圃内部设施建设的规范比较严格,为数众多的苗圃连最基本的厕所、生产资料及工具的存储库房都不具备。而这既影响到了苗木生产的基本需求,更制约了苗圃多元化的发展。如此看来,若要发展苗圃疗养,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功能的融合,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
据悉,今后北京市种苗站将继续推进苗圃疗养功能的开发研究及示范推广工作,为探索首都林木种苗产业的未来发展作出积极探索与有益尝试。